資本論讀后感精選3篇
時間:2024-01-29 20:10:29 瀏覽:81604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顿Y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地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地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圣經。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資本論》第一卷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資本主義的完整圖畫。對我來說,《資本論》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處上的問題關乎再現的問題,即如何從個別元素,歷史過程和各種角度來構造一種總體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對待這種總體性,作為一種關系系統,它不僅僅是非經驗性的,而且是完全處于運動之中的,不斷擴張,處于總體化運動之中。這對于資本主義的存在來說是本質性的,于是,在這兒我們就有了這樣一種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崩潰,因此為了維持自己的實存,它務必不斷地用擴張自身,夸張自己控制領域的方式來修復自身。
曾有人認為貨幣能夠解決《資本論》第一卷等價問題,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解某某,因為貨幣并不是一種解決方式而是一種中介;貨幣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達一種關系,可實際上卻隱藏了這種關系本身。這種貨幣的神秘本性解釋了為何如此多的烏托邦圍繞以下原則架構自身;擺脫貨幣就將擺脫所有問題。如果貨幣是一種真正的解決,那么諸如商品及勞動的”合理價格”這樣的東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會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修補資本主義,從而將它改造成一個公正的社會。另一方面,蒲魯東的偉大口號:“財產即偷竊”--也讓人無法滿意,因為它假定以無政府主義精神擺脫貨幣將廢除更深層的問題,但是貨幣僅僅只是這一問題的癥候而已。貨幣,財產,資本主義自身依靠一種深層的結構性矛盾,或者至少它們依靠一種結構性的悖論,因此無法用法令或修補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然會轉入生產過程--資本與新的資本只能在那里得到生產。有了生產自身,它很快就將我們引向了勞動價值論的秘密之處,引向了解某某。那里的問題表現為:突然間引入了時間,雖說依舊是量化的,靜態的,非辯證的方式,勞動價值論導向了所有關于利潤率,勞動小時數以及那些搞笑的變量組合的計算。然而突然之間,這些探究撞了墻:工作日的限制,工廠法所要求的限制,突然間阻礙了資本必然的擴張。
因此,論述務必進入一個新的論域,一個新的層面,問題和解某某在那里都充滿著強度:贊美群眾性或協作。馬克思興高采烈地稱之為”賜予資本的免費禮物“;協作勞動以辯證的方式成倍地增加了價值和產品。這當然是亞當斯密的發現,而在那里它成了馬克思的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并非賦予生產以價值,而是賦予群眾生產以價值。
辯證地看,這一本來能夠讓馬克思總結自己著作的新解某某----機器,工業技術,卻導致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兩難。這一兩難由兩種形式:首先,節省勞動的裝置突然導致了勞動者工作時間令人震驚的上升。其次,節省勞動的機器本該壓縮勞動者的數量,但是是以讓工人失業的形式進行的。這一事例中,我們的兩難局面具有了另一種形式:如果價值源于勞動,假定勞動者越多,那么所生產的價值也越多,可資本家為什么堅持壓縮勞動者的數量。在這一點上,整個過程的真理也變得越來越清晰了,馬克思將決定性地闡明他所謂”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即他在同意文本脈絡中稱之為”絕對“規律的東西。
此刻我們能夠回過頭來評價整部《資本論》的好處了。這是一本關于失業的書;抵達《資本論》概念頂端的是以下命題,即產業資本主義一方面闡述數量巨大的資本,另一方面制造出人數不斷上升的失業人群。當前第三階段資本主義或金融資本的危機能夠充分證實這一狀況。
今天我讀了《資本論》這本書。
第一卷從商品貨幣談起,講了什么是商品,交換過程及商品貨幣流通,貨幣的資本化,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工資及其蓄積過程等內容。從中可以看到資本是逐利的,而且最開始都是通過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開始,像英國的圈地運動,“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樣的.場景,還有殖民活動。
第二卷談到資本的形態變化及循環,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是如何循環的,資本的周轉,最后說到了社會總資本的在生產與流通。資本因為其逐利性,所以會不斷的投入再生產、不斷獲取更多的價值,就像我們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樣的錢做更多的事情一樣。資本可以通過提高周轉率來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第三卷談到了利潤及利潤率,平均利潤,生息資本,地租等內容。利潤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價值,所以說,利潤率是小于剩余價值率,小于剝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猶太人很早就發現了利息這一個神奇的東西,金錢是有時間價值的,排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借一筆錢就占用別人用這筆錢,最后還款的時候是不是應該付個使用費呢?利息可以說就是這個使用費了。
以下就《資本論》本書的基本前提和論點做三點簡評:
一是關于資本利潤的平均化,馬克思的前提是資本家之間爾虞我詐的對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階級對立,這在當時馬克思研究條件下的英國、歐美內部還是說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準。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階級對立并非最深刻的對立,資本主義,乃至階級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在其生產方式產生之前,人與人之間,人群與人群之間還存在著更深刻的對立關系,譬如:宗教和種族的對立,這并沒有因暫短和近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貫穿人類迄今為止的歷史和可預見的未來。此外,資本究竟是資本家意志的表現還是資本家是活的資本,馬克思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這與唯物主義是一致的。然而資本,無論是貨幣、商品還是機器,它在循環周期中的任何形態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斷增值的欲望是從哪里來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論決定的。資本屬性的本質背后是人的屬性,人是有種族的、信仰宗教的、有國別和倫理道德的,代表人的資本也依其具有上述屬性,這些屬性阻礙了資本的一般無差別的流動,從而也就阻礙了社會利潤率的平均化。
二是關于人性的惡,此書對資本家的道德負評是無比正確,但惡具有普遍性而非階級性,它不以人的階級屬性而轉移,被剝削階級的人的惡只不過暫被剝削階級抑制了。窮苦歐洲勞工、被迫害的清教徒到了北美就成了基本原始積累的野蠻人。人不會因一夜之間社會所有制基礎改造完成而發生道德上的飛躍,人類道德的進化有其自身內在規律,經濟基礎的變化、生產方式的變化只是條件之一。
三是馬克思的人口的相對過剩理論要有一個必要前提——市場規模的擴大,書中并沒有提及。擴大再生產中,當新增一個單位不變資本時,如果伴隨著可變資本比前一個單位不變資本有所減少,才是有機構成的提高,才是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的動力??勺冑Y本(工資,進而代表雇傭工人數)的減少必然伴隨著生產出一個過剩的產業工人后備軍。資本論撰寫的年代是英國資產階級商品全球輸出的年代,紡織工業的機器大生產是以武力開拓海外市場為前提的,也是擴大再生產的基本條件。然而,資本主義的發展環境并非總是如同19世紀的英國。生產資料對勞動力價值比例的提高也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類社會也并非總能從人口密集的歐洲無限制地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北美和澳洲,因此人口過剩從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歷史角度看是絕對而非相對。
上述三個問題將在王洋所著的《論按尊卑分配》一書中做進一步闡述,敬請各位讀者給予關注。
馬克思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它畢竟以斯密、配第、李嘉圖和奎奈等人的理論為基礎,也禁錮于西方濃重的社會契約論傳統的窠臼。相對于西方社會學其它兩位鼻祖,韋伯善以倫理角度去解釋生產活動(《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涂爾干善以分工角度去解釋社會(《社會分工論》)。馬克思長于揭示資本主義矛盾本質及矛盾運動發展過程,但講矛盾對立多,講矛盾轉化少;韋伯則從一個角度揭示了資本主義滾滾洪流的產生原因與發展內生動力,希望大家閱讀時要博采眾家之長。